南投中興新村小旅行
聽到「中興新村」,你的腦海中會浮現出什麼樣的景象或關鍵字呢?在我的記憶裡,位於南投的中興新村曾是台灣省政府所在地,小時候看新聞時常常聽到,卻總是帶點神祕感。這回非常開心有機會能在陳樂人導演的導覽下,一同走進中興新村,一步步揭開她神秘的面紗。陳樂人導演是中興新村的第二代居民,想到村子未來有一天面貌可能會改變,他選擇用影像紀錄中興新村的今昔發展,更不斷以實際行動守護這片土地。
占地約 有200 公頃的中興新村,因幅員廣大,因此陳樂人導演是以單車遊程的形式走訪。當日我們參加一日遊程,參加的人能拿到一份詳細說明的摺頁,佐以導演的導覽,對中興新村的了解可以更加清楚明瞭。在東益自行車行找好適合的單車,確定沒有問題,今日的中興新村小旅行就正式啟程囉!
原來中興新村是二次大戰後所建的新市鎮,是一座辦公機構與住宅區合為一體的行政社區,園區內建築物整齊且具有一致性,因此又有「花園城市」的美稱。自 1955 年籌建,1956 年臺灣省政府從台北市遷至此地辦公,當年由許多留學歐美的人士參與設計,因此整體都市設計仿照英國倫敦「新市鎮」創建模式,終於在 1957 年建造完成。陳樂人導演強調,因歷史環境的改變,這座美麗的花園城市,在台灣不僅是空前,應該也是絕後了,因此更顯珍貴。
中興新村官舍用地多分布於中正路以東地區,包括光榮、光華及光明三個里。我們自光明里出發,先騎到了中興新村外圍,這裡有一棟看起來科幻感十足的嶄新建築,便是經濟部中台灣創新園區。站在這裡眺望國史館台灣文獻館的中國式建築,可以看見台灣建築風格變化的軌跡。
接著正式進入中興新村聚落,大王椰子樹幹上的「主義」、「領袖」,是當年歷史的痕跡。據說當年在當上正式公務人員前,還得先受軍事訓練呢!進入官舍區,在早期規劃建設時便有人車分道、衛生下水道的概念,十分先進,整個中興新村就彷彿是一座現地博物館,值得我們細細挖掘。
中興新村現今的模樣並非在 1957 年就完成,因首批興建的一千戶房舍在不到半年就配住飽和,因此省政府決定進行擴建。此時的光明里宿舍多為二樓建築,每棟房子都噴上不同的色彩,十分有特色。我們更造訪了李媽媽家的黑森林,李媽媽家的院子裡草木扶疏,更有三層樓高的樹木,十分美麗。從小生長於台北的我,對擁有此可愛的院子感到十分羨慕。騎車在宿舍的綠意盎然的道路上,微風徐徐,沒想到我對住宅空間的想像,原來早在 1950 年代便已在中興新村實現了!
導演看我們年輕力壯,體力應該不錯,便決定帶我們到他的私房景點。於是我們棄單車而徒步上山,大約 10 多分鐘的路程,我們便來到一處可以俯瞰中興新村的絕佳景點。站在這裡俯瞰,更能體會到當年造鎮工程的浩大,方才經過的房子,在技巧性的排列組合下,看起來就像是一朵綻放的花朵,我們看著這壯觀的版圖,忍不住按下快門留下紀念。
下山後,早已飢腸轆轆的我們來到光明市場用餐。這裡中午只有一間「陳爸爸陳媽媽麵攤」麵店營業,口味簡單卻十分美味,乾麵搭配湯及小菜。也許是方才爬山累了,才一上桌就立刻被我們吃的一乾二淨。因中興新村居住人口已比過往少了許多,因此光明市場仍在營業的店家不多,但都十分親切,也令我們感受到在地的濃濃人情味。
用完餐後再度上路,來到擴建時興建的宿舍,又稱「五百戶」,不過實際數量其實不到五百,因為擴建進行到最後階段,便碰上 1998 年省政府虛級化,擴建也就此停擺。隨後來到位於光榮東路的宿舍,這裡是中興新村首次採用單戶雙層的設計,興建之初,住戶洗澡仍必須仰賴木柴升火加熱水溫,所以房子後面設有外露的石棉煙管,這樣的裝置在瓦斯天然氣普及後失去作用,看起來就像是外牆的裝置藝術,十分特別。
旅程到了尾聲,導演帶領我們騎車穿過小巷小弄,原來是串連各個囊底路的捷徑。囊底路原是為了方便車子迴轉而設計,現在則成為中興新村宿舍的代表景觀之一。因中興新村規定二代不得繼承,因此在第一代凋零或選擇遷居到外頭後,村子的人口不停在減少當中,許多建築因長年未有人居住,逐漸崩壞,實在十分可惜。接著來到第三市場後方的二樓宿舍群,是曾設計國父紀念館的王大閎先生在村子裡的第二件宿舍作品。隨後我們來到光明市場品嚐當地知名的「正典牛乳大王」,在炎炎夏日的午後品嚐冰品,十分消暑!
經過中興會堂,我們來到位於光華三路的甲種官舍,採一樓平房式建築。據說當年這條路上曾經停滿載著高級官員上下班的黑頭車呢。最後到達府西路的十二棟宿舍群,雖然離其他宿舍距離較遠,容易被遺忘,但其設計的巧思,直至今日仍令人讚嘆。短短一日遊,跟著陳樂人導演的腳步,一步步認識中興新村的歷史與生活型態,這段歷史,不應該被遺忘,關於那些老宅,還有好多好多故事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