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隆〕古戰地發現之旅二日遊
〔遊程〕
- ( 第一天 ) 役政公園→二沙灣砲台→和平島公園→清法戰爭紀念園區→基隆港遊船、海洋廣場→基隆廟口形象商圈
- ( 第二天 ) 紅淡山步道→獅球嶺砲台→白米甕砲台→仙洞巖、佛手洞→清法戰爭陣亡將士紀念碑→翡翠灣
基隆為清法戰爭主戰場,留下不少戰爭遺址,保存了豐富史料文物、砲台、紀念碑,供人緬懷、憑弔。喜歡觀賞古蹟的我,特別安排了兩天的古戰爭現場之旅。第一天一早我從中正區的中正公園前往二沙灣砲台,在抵達砲台前先行經役政公園,聽說那邊有很多珍貴的陸海空三軍退役的武器裝備,於是進去進去瞧瞧,果然近距離接近到現代化的戰爭武器、軍事設備,以及海軍陸戰隊登陸用的戰車。最有看頭的莫過於清代留下來的仿製的阿姆斯壯大砲,敘述著基隆過去的多場戰役。
位在基隆港東岸的二砂灣砲台,為國定古蹟。砲台的正門是用石塊砌成,城門上額題「海門天險」,因此成為二砂灣砲台的別名。海門天險與其說是一個砲台,不如說是個軍事要塞,面海的高處設有東、北兩個砲台區背海的低處則是兵員駐紮的營區,全區步道林木密布,占地廣闊,漫步其間相當舒適自在,就像個森林公園。
接著下山沿著中正路繼續前進,循指標到達位於基隆東北端海岸上的和平島,和平島主要靠和平橋與基隆市區相聯繫,北端的公園在東北季風和海浪的長年雕琢、拍打下,形成了海蝕崖、海蝕平台、海蝕溝等多變的海蝕地形,各種奇岩怪石則令人嘆為觀止。還可以看到仿聖薩爾瓦多城的旅客服務中心。
午餐後,參觀過清法戰爭紀念園區。位於二砂灣砲台山下中正路附近的海門公園內有「民族英雄墓」,是為紀念清法戰爭時陣亡的清兵所建,而附近不遠處還有「法國公墓」,是清法戰爭時陣亡的法軍將士埋骨處。這兩墓園相隔不遠,合稱「清法戰爭紀念園區」,一中一法,為百餘年前的清法戰爭留下了歷史見證,供人緬懷。
回到基隆港,再到小艇碼頭搭乘遊艇,來一趟基隆港深度之旅,看大船入港、貨櫃裝卸,以及漫步正濱漁港懷舊碼頭,體驗截然不同的碼頭風光。上岸後再到海洋廣場欣賞海港風貌,廣場上設有木製礁石、波浪流線景觀藝術作品,以及基隆大型英文字體,呈現出濃郁的海洋風情。
這時天色已近黃昏,搭乘公車到仁愛區的基隆廟口大啖小吃,今天逢假日,人潮滿滿滿,但不減我食慾,硬是擠進人浪,買了大腸圈、炸天婦羅、營養三明治、泡泡冰,邊走邊吃,撐死我了,最後滿足的步行回飯店,結束第一天的古戰地巡禮。
第二天,我起了大早,到至紅淡山步道健行,此處雖海拔低,卻自然深幽,空氣清新,有「基隆陽明山」之美名,登上山頂還可俯瞰基隆市全景,俯臨基隆港區,依山傍海之地利,遊客登高即可眺望遼闊大海,此地更為清法戰爭時的古戰場之一,懷古幽情,更添紅淡山美感。
順道拜訪紅淡山寶明寺,寶明寺位於紅淡山上,地勢隱密且獨立,環境清幽,該寺創建於日治昭和時期,除主奉釋迦牟尼外,也是著名的觀音道場。左側有一寶塔,登上塔頂可遠眺基隆群山,右側「佛光洞」為台灣最大山洞寺廟。
之後再到仁愛區獅球嶺砲台,獅球嶺砲台是基隆所有砲台中最內陸的一座,雖然海拔僅有155公尺,不過前往砲台的路上倒頗有登山健行的感覺。興建於清光緒十年的獅球嶺砲台,目前僅存一座碉堡及扇形的砲台基地座,規模雖不算大,但因為地理位置優越,從沿路的觀景平台到指揮所上方均可以清楚地俯瞰基隆港市,景色優美,尤其在華燈初上,夜色漸濃之後,燈火通明的基隆市港又是另一番迷人景象。
緊接著,驅車到可到中山區的白米甕砲台,觀賞呈一字排開的四個砲座。白米甕砲台是基隆港西岸的第一道防禦砲壘。其最顯著的特色,在於四個砲座成一字排開狀,整體砲台區分為指揮所、砲座、觀測台三個部
份。指揮所位於砲座西側的小丘,觀測台則位於右側的山頂上,兩處皆可遠眺蔚藍海景。
之後繼續往南走,去濱海的的清法戰爭陣亡將士的紀念碑,在前往清法戰爭陣亡將士的紀念碑之前,會先行經仙洞巖、佛手洞,可在此觀賞海蝕洞穴景觀。仙洞巖位於基隆港口西北側的山崖下,為一處天然的海蝕洞,幾萬年前這裡的山崖經過海水長年衝擊侵蝕,加上地形不斷上升,才形成了今日奇異的洞穴景觀。仙洞巖內主要可分主洞、右洞、左洞。主洞的兩側石壁上,有許多佛雕、墨跡,盡頭也有數尊佛像,供人參拜。而位在仙洞嚴旁約二、三十公尺不遠處,有個佛手洞,這裡也是一處天然的海蝕洞,在最深處的洞窟石壁上方,有天然風化形成像是手掌和五指的節理,像是佛的手印,故被取名「佛手洞」。
往濱海走去,可看到黑白相間的「清法戰爭陣亡將士紀念碑」,這是為了紀念於清法戰爭犧牲將士所立的紀念碑,極具歷史意義與民族價值。最後趁下午黃昏時刻,我驅車到介於金山與基隆間的翡翠灣,於此美麗沙灘戲水或漫步於海邊,享受徐徐海風的吹撫,慢慢回味基隆古戰場的歷史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