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宣企划, 教育体验, 旅游, 马来西亚

地方DNA:为孩子创造一次难忘的教育旅程 | 星洲日报合作-卓衍豪专栏

文字、攝影作者 | 卓衍豪 FB

红树林里处处都是等待发掘的惊喜
红树林里处处都是等待发掘的惊喜

几个星期前,跟着中学母校居銮中华中学的师生赴一趟东海岸的4天3夜地理户外教学活动,那是我跟执教地理科的黄德成老师第二次为孩子们设计的旅程。这些住在柔佛内陆小镇的孩子,许多成长至今从未踏足东海岸,尤其这群当年适逢疫情错过小学毕业旅行的孩子,这是他们生命里第一次跟大队出行,除了用五感领略东海岸截然不同的习俗和风景之美,也是一次团体生活、素养教育最好的演练。

我在10年前书写《发现大马》书系时,着墨最多的便是东海岸,那是在南马和西海岸分别住了十几年的我不曾见识的大马风情,偏偏那又是P.Ramlee的电影里的标志型景色,那种错过已久的遗憾在质朴而粗犷的美的体验当中形塑成的文化冲击,对我后来的人生影响巨大。尤其在离开校园多年后,再跟从前课本里提及的风景相遇,理应伴随考试结束就被遗忘的知识“出土”般的活灵活现于眼前,令人印象深刻。

孩子在林明发掘小镇的魅力

这次4天3夜的旅程,孩子们走进凋零的钖矿小镇林明,感受当年风光数十载的产业如何与地方共生共存并走向凋零;同时从现存的小镇风貌中,找到各种传统生活的智慧(如五脚基上的“闭路电视”),并采访了镇上的耆老,领略会馆等宗亲组织与社会的关系。经由观察小镇的基础建设,从中理解英殖民政府在当年建构乡镇时的思维逻辑;同时从产业经济、人文地理的角度去思考,想像自己穿越时空隧道重新去发现小镇的魅力。

饮食是最好的教育,品尝东海岸平民美食打冈饭(Nasi Dagang)、酿蟹、鱼面、Roti Paung等特色美食,则是一次深入其境的饮食文化体验。走进巴刹进行的“寻宝游戏”,其实是一次精心设计的食材教育,孩子们学习用生涩的马来语跟摊贩沟通,但也见识到了东海岸丰沛的渔产、当地人爱吃的蕨菜、香草(Ulam)、蛇皮果(Salak)等平常少见的水果以及各种干货。

透过东海岸知名的峇迪蜡染体验活动和导览,孩子则经历了一次美学教育的洗礼。参访水晶清真寺(Crystal Mosque),更让孩子们进一步贴近伊斯兰世界,他们在滇真寺的大殿中席地而坐端祥不远处正在祈祷的穆斯林,感受从来没有过的宗教氛围,对于不同宗教文化的理解也会沉淀成未来成长中重要的包容力滋养。

在甘马仕(Kemasik)海滩,从沿岸的海岸地形,看见从地理课本里蹦出来的海蚀洞,岩石的肌理构造去想像远古时代的造山运动;从弯弯曲曲的河道去观察出海口的沿岸流等堆积现象,如何造就沙洲、泻湖等景观。

种下红树也种下地球的未来

生态教育是此行的重点,白天和夜晚的红树林,可以见到不同动物的作息――晨间在树上休息的蠎蛇、湿地里横行的各种蟹类、神出鬼没的水蜥蝪等,让孩子们看得惊呼连连;夜晚,全马唯一“非同步发光型萤火虫”点亮了夜空,孩子们还幸运的因涨潮而跟蓝眼泪偶遇。海龟保育生态之旅,更是一次难能可贵的生命教育旅程,从海龟妈妈产卵过程中感受伟大的母爱,并在详尽的讲解中领悟环境永续攸关人类的行为和欲望。为了让孩子们为自己的未来出一份力,七十几个孩子还在红树林区将红树的胎生苗种到遮拉汀河(Sungai Cherating)的沙洲上,期许未来植树成林,帮助延续地球的生命。

结合线下体验和田调,德成老师还给孩子们利用网络搜索以及线上的问答,完成一次没有任何压力的“考试”。人文地理和自然地理的范畴广泛,当中涉及的文化教育、环境教育等层面,在今天全球关注的永续课题看来,走一趟东海岸“3号公路”其实也是让学生聆听地球脉搏的学习旅程。

身为大人的我们,其实也可以把每一次的家庭出游设计成一次深俱意义的学习之旅,不要把旅游变成换个地方大吃大喝、拍照打卡、玩手机,仅此而已。

Niceday MY 2024年开站!和孩子一起了解食育及生态保育体验

原文刊载于星洲网生活副刊专栏